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省、市经济工作部署,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能源保供和经济社会发展,集中精力抓经济运行、抓项目建设、抓工作落实,经济运行持续回暖向好,总体实现良好开局。
一、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特点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130.5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119.6亿元,增长3.5%。三次产业比重为0.9:51.7:47.4。
(一)生产类指标
1.农业生产保持平稳。一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5%,排全省第10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7%,从主要行业看,农业产值为0.2亿元,增长7.4%;林业产值为1.8亿元,下降4.6%,主要是由于育种育苗产量766.7公顷、产值0.8亿元、下降28.1%,造林面积133.3公顷、产值180万元、下降83.3%;牧业产值为2.7亿元,增长5.6%;渔业产值为0.06亿元,增长2.1%。
2.工业生产增速放慢。一季度,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21.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4.4%。工业占GDP比重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6%,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较1-2月(10.1%)回落5个百分点,比全国(3.0%)、全省(4.7%)分别高2.1和0.4个百分点,排全省第7位。其中,3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5%。
工业增长主要靠金属废料回收加工业带动。从主要行业看,煤炭、建材、电力、热力与燃气、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分别下降8.4%、15.5%、7.2%、9.4%和0.7%,分别下拉全市规上工业6.8、1.1、0.2、0.3和0.0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46.4%,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占比2.6%。金属废料回收加工业增长26.8倍,拉动规上工业13.0个百分点,占比9.5%。
制造业加快增长、规模扩大。一季度,得益于废钢回收行业高速增长,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2%,占规上工业的比重(20.6%)较上年同期提升8.7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2.4个百分点。
煤电产量实现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原煤产量1728.0万吨,同比增长1.5%。一季度全市发电量6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其中,新能源发电量增长8.1%,占全市发电量比重9.6%。
分县区看,一季度占比44.5%的矿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1%;占比22.0%的盂县增长24.5%;占比15.5%的平定增长1.7%;占比13.0%的郊区增长4.2%;占比3.2%的高新区增长18.4%;占比1.8%的城区下降32.3%。
3.服务业稳步回升。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19.6亿元,增长3.5%。主要行业稳步回升,其中非营利性服务业贡献、拉动最大,住宿餐饮业增长、回升最快。
(二)需求类指标
1.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比全国(5.1%)低0.7个百分点,比全省(0.9%)高3.5个百分点,排全省第7位。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3.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6%。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2.1:40.6:57.3。
房地产开发领域修复向好。从投资来看,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前两月(0.2%)和上年同期(5.2%)明显加快,一季度同比增长60.6%,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贡献最大。从销售情况看,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0.6万平方米、增长28.1%;商品房销售额6.0亿元、增长44.5%,表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
民间投资保持较高贡献。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1%,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7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1.2%,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2.4%。民间投资领域中,制造业增长15.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9.2%。
分县区看,占比31.1%的平定增长0.2%;占比20.7%的盂县增长12.4%;占比18.7%的郊区增长9.8%;占比15.9%的高新区增长12.2%;占比4.9%的城区增长27.0%;占比8.7%的矿区下降22.5%。
2.消费市场稳步复苏。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8.8亿元,增长5.8%,较2022年全年(-1.1%)回升6.9个百分点,与全国(5.8%)持平,比全省(4.9%)分别高0.9个百分点,排全省第6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8.0亿元、增长4.7%,3月当月增长2.2%。
生活刚需品和石油消费贡献明显。一季度,吃、穿、用三大类居民基本生活刚需商品实现稳定增长,完成零售额4.7亿元,同比增长7.2%,拉动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长2.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8.5%,日用品类增长25.5%,支撑消费品市场稳步恢复。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限额以上石油类商品零售额3.4亿元,增长9.3%,较1-2月加快1.7个百分点,对限上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为33%,是全市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撑。
新能源汽车市场有较大潜力。一季度,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29.3%)最大的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下降8.2%,较1-2月降幅扩大了6.4个百分点,对消费市场的支撑明显不足。但同时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35.9%,在汽车类零售中占有14.6%的比重。
家具家装消费市场升温。随着房地产开发、销售加快增长,家居装修市场持续复苏回暖,一季度,全市家电类、建筑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2.1%、18.7%和31.7%。
分县区看,一季度,占全市36.5%的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0%(限上增长7.3%),占全市10.8%的矿区增长5.7%(限上增长23.2%),占全市8.3%的郊区增长0.5%(限上下降10.4%),占全市7.2%的高新区增长11.6%(限上增长15.1%),占全市18.0%的平定增长5.6%(限上增长12.9%),占全市19.2%的盂县增长6.1%(限上增长7.6%)。
(三)财政金融类指标
财政收入实现开门红。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5亿元,增长18.0%,比全省(4.4%)高13.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2位。其中,税收收入25.3亿元,占比78%,增长9.9%,排全省第 1位;非税收入7.1亿元,占比22.0%,增长59.8%,排全省第3位。3月当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0亿元、增长37.8%。
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4亿元,增长19.7%,比全省(2.8%)高16.9个百分点,排全省第2位。其中,民生支出32.7亿元,占比82.9%,增长31.6%。3月当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4亿元、增长47.1%。
金融支持持续发力。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21.0亿元,比上年同期末增长9.8%,比年初增加112.4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493.6亿元,比上年同期末增长8.0%,比年初增加54.9亿元。存贷比为67.2%。
(四)民生类指标
1.物价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比全国(1.3%)持平,比全省(1.1%)高0.2个百分点,由低到高排全省第7位。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3.8%,衣着类上涨0.4%,居住类与上年同期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8%,医疗保健类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4%。
2.就业保持稳定。一季度,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5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8000人)的30.9%;失业人员再就业127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1000人)的11.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4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400人)的14.2%。
(五)市场主体类指标
截至3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9万户,增长37.5%;其中新登记市场主体1.3万户,增长204.6%。
截至3月底,全市共有规上法人单位964户,较上年同期增长9.5%。其中新纳入规上法人单位30户。
(六)开发区指标
一季度,全市三个省级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7%,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1.4%;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1.6%;开发区工业投资增长42.1%,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3.8%。
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
(一)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固
能源转型持续提速。一季度,非煤工业增长60.9%,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动力,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1.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27%)较上年同期提升5.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46.4%,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拉动力进一步提高。工业投资实现较好增长,一季度,西上庄低热值煤发电项目、高新区储能等项目加速推进,带动工业投资增长9.9%,其中,电热气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88.3%,新能源发电投资更是增长15.8倍。
新动能持续壮大。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占全部投资的比重(9.4%)较上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新基建投资强劲上扬,一季度全市新基建项目完成投资增长89.3%,占全部投资比重12.1%,较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
(二)多个行业正在加快复苏
一季度,全市建筑业、住宿餐饮业、零售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6%、17.5%、9.0%和5.1%,较上年末均有明显回升,增速分别加快15.7、19.9、8.4和8.3个百分点。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平稳增长,一季度增加值分别增长7.3%和1.1%,较上年末分别加快3.1和4.1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贡献最大,一季度全市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7%,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为35.3%,拉动服务业增长1.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是工业以外对经济增长拉动最大的行业。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煤、电对稳大盘的支撑不足
今年以来,由于煤炭价格指数仍处于高位,导致煤炭行业增加值出现明显下滑,全市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速由1-2月的-4.8%进一步滑落至一季度的-8.4%,下拉一季度规上工业6.8个百分点;电力工业增加值增速由1-2月的-6.8%滑落至一季度的-7.2%,下拉规上工业0.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中,除去废钢回收企业带动相关行业高位增长外,其它重点行业均呈现下降态势,废钢行业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较为不稳定,增加值率将面临大幅回落,仅靠单一行业拉动,对今年工业稳增长形势极为不利。
(二)投资结构性问题叠加显现
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连续一年在低谷徘徊,今年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4.3%,下拉全部投资4个百分点。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国道239盂县境内夫城口至肖家汇段公路改线工程、国道338盂县境内闫家庄至梁家寨段公路改线工程、国道307、207线阳泉市绕城改线工程合计较上年同期减少2.9亿元投资额,307、207线又即将竣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没有同等规模的大项目储备,势必会加重拖累全市投资增长。
产业投资回落至低位以及一产投资大幅下滑等问题新出。一季度,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投资额不同程度下降,产业投资受影响回落至低位增长(3.2%),大幅低于上年同期(42%)增长水平;产业投资占比也连续三个月出现小幅回落。此外,一季度,华北奕丰生态农业公园投资下降63%、新建千亩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项目竣工投产,再加上没有5000万元以上的一产项目新开工入统,多重因素影响下导致一产投资额下降53.7%,远不达全省平均水平(-9.1%)。
(三)汽车类商品销售对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速下拉较大
今年以来,由于一、二线城市合资油车价格大幅下跌,分流了全市的汽车消费市场,更多潜在汽车消费群体偏向观望情绪,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3亿元、同比下降8.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降幅比1-2月扩大6.4个百分点,下拉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2.6个百分点。重点汽车经销企业如三江众星(上汽大众)、汇特汽车(东风本田)、东风南方(东风日产)、庞大乐业(奔驰)一季度零售额下滑20%左右。若石油价格持续回落,叠加国内汽车购置税减免、政府补贴等促销政策的退坡,将给全市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带来巨大考验。
(四)部分服务业增长缺乏动能,重点行业持续拖累
一是批发业颓势未转。一季度全市批发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8.1%,增加值下降13.1%,负拉动服务业1.2个百分点,负拉动GDP0.7个百分点。从相关指标来看,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销售额下降44.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 47.7个百分点,增速一直处于全省末位。占全市比重60.4%的华阳集团批发企业销售额下降55.7%,除华阳外的其余59户限上批发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11.7%,行业整体走势未见转机。
二是营利性服务业增长疲软。从指标来看,工资总额与营业收入增速均和全省有不小差距。一季度营利性服务业工资总额下降11.1%,增速排全省末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1-2月)营业收入下降10.7%,增速低于全省(-6.8%)3.9个百分点,内部五大行业均有下降。具体来看,受百度云计算上年二期项目投产的较大基数影响,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0.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23%,主要是由于部分劳务派遣企业业务量一直未有好转,多家企业经营困难已停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17.2%;居民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4.9%;文化娱乐业营业收入下降56.2%,达规且保持正常营业的景区、影院只剩3家,其中仅有娘子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收入实现增长。
四、下阶段工作建议
总的来说,一季度全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发力,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经济增长与预期还有不小差距,需求不足和预期不稳仍是主要矛盾。进入二季度黄金期,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及时补齐短板弱项,破解企业经营管理难题,提高奖补激励政策落实效率,奋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势头。
(一)多管齐下,提升工业增长动力。一是大力挖潜新开工投产企业,及时筛选审核达到入统标准的企业,指导其规范完善申报资料,按规定时限完成入统申报。二是着重关注产值占有一定比例且增加值率较高的行业培育,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为工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精准服务企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原材料、劳动用工等生产要素跟踪保障力度,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抢订单,努力帮助企业降成本、稳订单、稳生产,扩大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和盈利空间。
(二)争分夺秒,提高项目落地转化效率。一是抢抓政策窗口期和施工黄金期,紧盯政策谋项目、争资金,强化精准招商、项目推进、要素保障,精准有效调度指挥,推动在建项目再提速、新建项目抢进度、拟建项目快开工。二是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是稳定房地产领域投资,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巩固房地产市场恢复势头。
(三)开放思维,壮大服务业发展实力。一是培育一批限上直播带货企业,促进服务业扩容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5G网络等前沿科技,积极发展健康“网红经济”,有条件的县区探索成立区域平台公司与网红合作,直播带货推广本地产品。二是加快产业融合衍生服务业新产品,创造新的增长点。破解单体小难题,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与实体店、商务楼宇和小区物业等合作,开展末端配送服务合作,满足群众消费新需求。三是加快交通运输行业整体恢复水平,提高客货运量和道路运输周转量规模。要加强金融、保险保障,帮助运输企业纾困解难,提高道路货运企业盈利能力。服务业七大领域各部门要互联互通,随时关注潜力企业的经营成长情况,达规后及时入库纳统,为整体服务业快速回升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