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阳泉市城市发展报告

2022年,阳泉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有力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城市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全年经济运行实现稳定增长,转型发展扎实推进,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人口规模略有增长,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4人。全年出生人口8789人,人口出生率为6.7‰,比上年下降0.8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1351人,死亡率为8.66‰,比上年提高0.1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1.95‰,比上年下降0.94个千分点。

从城乡结构看,全市城镇常住人口94.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36.34万人,比上年减少0.47万人;城镇化率为72.29%,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二)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022年,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2.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62.9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434.0亿元,增长1.3%。一、二、三产比重为1.6%、55.6%、4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7263元,按2022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1487美元。

(三)工业生产逐步增长,邮电通讯业大幅增长

2022年,聚焦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坚定承担煤炭增产保供任务,煤电产量创历史新高,对工业增长起到关键支撑。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520.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2家,比上年增加2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其中,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6.4%,原煤产量6897.8万吨,增长1.1%;非煤工业增加值增长17.0%,;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6.4%,制造业增长20.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1%。发电量257.3亿度,增长16.6%。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2.1亿元,下降3.0%;年末公路线路里程5734公里。全年铁路货运量 4144.3万吨,下降9.7%。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 30.5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增长6.2%,其中私人汽车26.8万辆,增长5.5%。轿车保有量18.3万辆,增长 5.1%,其中私人轿车 17.2万辆,增长4.2%。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4亿元,增长16.1%;电信业务收入11.6亿元,增长12.4%。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167.5万户,增长0.5%。全市互联网接入用户达到 60.8万户。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遇冷商品房销售持续低迷

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1.7亿元,下降10.2%。其中:住宅投资18.1亿元,下降11.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0.7亿元,下降 50.1%。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44.4万平方米,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商品房销售额22.7亿元,下降26.4%,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3.5%。

(五)消费品市场略微下滑,对外贸易明显下降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4.5亿元,比上年下降1.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1.6亿元,下降0.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0亿元,下降1.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00.8亿元,增长2.8%;餐饮收入23.7亿元,下降33.0%。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数203个,比上年增加13个,其中零售业法人企业个数141个,比上年增加5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946.0亿元,同比下降22.4%。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数47个,比上年增加10个;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3亿元,同比增长22.9%。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10.6亿元,比上年下降19.4%,其中,出口额6.6亿元,增长40.9 %;进口额4.0亿元,下降53.0%。

(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创新高,金融存贷款有所增加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2.0亿元,增长45.9%。税收收入完成68.6亿元,增长59.2%,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契税共计完成税收 61.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0.5%、115.3%、54.1%、71.2%、62.2%和-22.8%。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06.7亿元,比年初增加21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38.6亿元,比年初增加106.1亿元。

(七)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增强

2022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74元,增长5.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094元,增长3.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00元,增长4.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4123元,增长1.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7元,增长5.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 15153元,增长5.6%。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2.02万人(含离退休人员),比上年增加1.4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5.85万人,比上年增加0.26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8.44万人,比上年增加0.1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8.62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8.25万人,与上年增加0.8万人。

全市共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6万人,比上年减少 4231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26万人,比上年减少1719 人;城市特困供养人员197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5492人;全年共发放最低保障资金2.55亿元,比上年减少0.07亿元。

(八)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教文卫全面进步

2022年,全市专利授权量为 923件,同比下降20.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3件,同比增长92.1%。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 2.4件/万人。

全市共有幼儿园432所,小学185所,普通中学7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1所,普通、职业高等学校3所。幼儿园在园幼儿3.4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数2651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共16.9万人,各类专任教师数共1.2万人。

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图书总藏量81万册,博物馆3个,体育场馆4951个。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 1372个,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204张。妇幼保健院(所、站)7 个。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118人。

(九)城市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品质有效提升

2022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269天,达标天数比例73.7%;PM2.5平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7%;PM10平均浓度7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96,同比上升0.4%。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56%。

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运行不均衡,产业结构调整减缓

2022年,建材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1%,比前三季度下降8.6个百分点,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0.7个百分点。全市108家建材企业中52家企业产值呈负增长,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8个百分点。耐火材料、水泥累计产量均为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19.6%和13.9%。建材工业作为我市主导行业之一,这种负增长的不利局面急需引起重视,尽力扭转下滑的不利态势。受天气原因和新能源发电电价不稳定影响,2022年全市新能源发电业持续负增长,新能源发电工业增加值下降28.4%,全市21家新能源发电企业中18家企业工业增加值呈现负增长,下拉全市规上工业0.2个百分点,给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目前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仅有5家,除华鑫电气外规模多数偏小,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1%,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仅为0.3%,较2021年下降0.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拉动微弱,医药制造,计算机设备制造等行业空白点急需弥补,高质量发展赋能不足。

(二)基础设施投资活力不足,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

在国道307、207绕城改线工程收尾,G239河底至荫营段改线等项目建设不达进度的影响下,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季度短暂转正后一直维持在负增长区间,全年投资同比下降14.9%,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回落20.4个、6.3个、5.2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1.2%,同比减少4.8个百分点,负拉动全市投资、第三产业投资3.9个、6.1个百分点。2022年,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态持续,同时疫情反复冲击,房地产投资增速从年初的最高点21.8%一路下行至1-5月的-15.1%,之后一直持续负增长。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2%,分别下拉全市投资、第三产业投资0.9、1.4个百分点。从商品房销售看,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6.7%。从到位资金看,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3.1%,资金的短缺直接影响项目的稳步推进。

(三)消费持续恢复的动力仍显不足

随着交通物流的日益便利以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线上购物常态化,我市实体零售业受到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冲击和分流,尤其服装类商品表现十分明显,竞争压力愈发凸显。从当月数据看,全市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已经从5月份开始连续下降7个月并处于负增长。12月当月同比下降28.7%,1-12月累计下降8.7%,下拉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5个百分点。全年限额以上商品类值中,生活品质提升类消费明显受到制约,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建筑装潢材料类分别较上年下降13.4%、16.9%、22.1%和3.3%,合计下拉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7个百分点;奢侈品消费方面,金银珠宝类下降10.7%,下拉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速0.2个百分点。

三、加快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煤电基础产业不容动摇,释放制造业发展潜能

一是要强调煤炭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稳步提高煤炭产量,筑牢支撑经济的稳固基石;二是要强化火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引进技术对火电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行高效、节能、清洁生产,提高产业质量;三是要重视耐火材料行业向纵深发展,在碳中和背景下,推进耐火材料行业向节能型、绿色型方向发展,通过“引技术、招人才”等方式,进一步推动耐火材料行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和应用技术提升,努力开拓高端市场,让老企业绽放新活力;四是要引导化工行业发展,通过“化工入园”国家政策来引导化工产业集聚和规范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努力形成多能耦合,降碳减排、绿色安全的发展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化工园区的安全、绿色、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加强企业运营监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一要提早布局,促开工保项目接续。提前梳理2023年投资支撑项目情况,明确项目开工时间,及时解决难点堵点,推进储备项目及早开工。针对2022年行业投资短板弱项精准施策。二要强化协作,抓重点提项目进度。各级、各部门精准施策,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尤其加大亿元以上项目招商力度,着力谋划和实施一批产业链项目,扩大项目储备规模。另外,要做好重点项目跟踪协调和服务保障,积极主动对接项目投资主体,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的困难和问题,保障施工条件,促进在建重点项目顺畅建设。三要提质监测,压责任稳投资运行。要压实监测责任,敦促各部门密切关注项目入库、施工进度等信息,加强实时监测,从项目推进、新开工项目入统、投资进度等方面加强督查通报,精准把握好投资走势,及时发现运行中暴露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为全市投资快速增长提供信息保障。 

(三)稳就业促增收,不断提高群众的消费实力

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消费实力。要稳就业促增收,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把经济复苏背景下的用人需求与群众的就业需要更好匹配起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还要优教育强医疗,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入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通过各种政策举措不断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居民有能力消费,有信心消费,无后顾之忧消费,加快全市消费品市场强力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