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出现下降 存在问题亟需关注 ——2022年阳泉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分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2年,阳泉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政策服务扶持推动等模式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氛围,全市科技创新稳步发展。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研发投入下降,资金、基础条件薄弱,行业分布不均衡等诸多方面现实问题,亟需引起关注。
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现状
截止到2022年末,阳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22家,较上年增加29家,增长9.9%;其中有R&D活动的企业达到54家,同比增长22.7%,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6.8%。
(一)R&D内部经费投入下降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内部经费投入6.12亿元,比上年减少0.66亿元,减少9.8%;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0.65%,比上年下降0.17个百分点。
从R&D经费的活动类型看,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0.61亿元,比上年下降59.4%;试验发展经费支出5.51亿元,增长4.8%;两项经费支出所占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比重分别为10%和90%;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仍为空白,全市科技研发投入仍然以试验发展类项目为主体。(见图1)
分活动主体看,企业自筹资金始终是R&D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企业经费支出5.95亿元,比上年下降8.5%,占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比重为97%;政府经费 0.17亿元,下降38.8%,占比3%。
分行业来看,采矿业R&D经费占一半以上。采矿业经费支出3.48亿元,比上年下降 26%,占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比重为 56.8%;制造业支出2.45亿元,增长22.7%,占比4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支出0.19亿元,是上年的2倍,占比3.2%。
分县区来看,矿区R&D经费占近半。矿区R&D经费支出2.81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比重为46%;郊区、盂县、平定县和城区分别支出1.02亿元、0.98亿元、0.68亿元和0.63亿元,占比分别为17%、16%、11%和10%。
(二)研发人员较快增长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3220人,比上年增长25.1%。其中,项目研究开发人员2754人,增长19.8%,占R&D人员的比重为85.5%;管理和服务人员466人,增长70%,占R&D人员的比重为14.5%。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工业企业R&D人员1483人,占比46%;中小型企业1710人,占比53%,小微企业R&D活动人员只有27人,占比1%,反映出小微企业研发队伍十分薄弱。
分行业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和制造业,占比达到63.8%和32.3%,分别比上年增长18.4%和32.3%。制造业又集中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占制造业R&D人员的28.8%和35%。
(三)有研究开发机构企业占比达13%
2022年,阳泉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达到42个,比2021年减少3个,下降6.7%;有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13%。分县区看,占比最高的是盂县,达到19.4%;其他四个县区从高到低依次为:城区16.7%、矿区13.8%、郊区13.2%,平定8.3%。
(四)研发产出成效减缓
2022年,阳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169个,同比减少11.1%;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4.3亿元,下降30%;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0.8亿元,比上年增长32.9%。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达156件,较上年减少46.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41件,减少一半;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94件,其中,已被实施145件,增长22%。
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研发现状不容乐观,多数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不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2家,有R&D活动的企业54家,仅占16.8%。83%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没有开展R&D活动。其中,大型企业研发活跃度较高,16家大型企业中有7家开展R&D活动,占比43.8%,但中小微型企业活跃度普遍偏低,中型企业34家,有R&D活动的企业只有12家,占比35.3%;小微型企业197家,仅有31家有R&D活动,占比15.7%。全市参与研发活动的企业明显偏少,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二)研发队伍力量薄弱,高精尖人才匮乏
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规模一直较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发创新活动的发展。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达到3220人,虽然比上年增长25.1%,但研发人员总量仍然偏小,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机构人员比重仅为10.5%,较上年下降26.4%。企业研发队伍力量尤其薄弱,高精尖端人才极为匮乏。
(三)研发活动集中于少数行业,主导行业投入下降
全市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主要集中于采矿业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制造业中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工行业(详见表1)。科研活动产业单一,发展势必导致行业发展缺乏生机活力,不利于企业形成产业化集聚和市场化辐射;而占比最大的采矿业研发投入比上年下降26%,影响了全市科技活动总量的提高。
(四)政府资金投入偏低
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6.12亿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投入仅仅占到2.8%,而企业自筹资金占到97%以上,说明目前全市企业的科技活动多是自筹资金、自主研发、自己受益的内向型科技活动。由于企业研发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完全靠企业自身资金投入,得不到政府及社研机构的资金的有力支持,研发力度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进一步促进我市研发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和奖励制度,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自主研发。用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支持政策,推动中小型工业企业不断提高研发积极性。
(二)持续加大研发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智力保障。要出台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尤其在顶级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等方面培育后备军;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强化服务,有效提高人才队伍各项待遇,改善研发人员的工作环境;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到企业服务;要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最大化的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
(三)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2022年,全市32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占七成,行业门类比较单一,自有资金单薄、技术含量微弱等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薄弱环节。因此,要从企业根本需求,采取对症施策,着力发挥制度和政策创新的作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精准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长远发展专和精企业,深层次挖掘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科技企业有效形成产业集聚,辐射推动企业研发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四)加大政府资金注入。2022年,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1.31亿元,虽同比增长14.7%,仅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 0.82%;其中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则更小,形成了工业研发主要依赖企业特别是重点大企业投入的局面。要不断加大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有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吸引和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和影响作用。